如何克服上學恐懼症


今天開學日,對於一個小一的新生是一件考驗的事,當然對老師的隨機處理也是一種挑戰。小朋友第一天上學是新鮮的事,但面對無法克服心理障礙,不同的環境,新的老師,孩子是痛苦的事。當天有個可愛的女生一直哭個不停。老師見孩子哭著喊肚子痛,於是帶她去健康中心,希望能跳脫一直坐在位子上課的環境,讓孩子喘口氣。保健室護士阿姨發現小朋友很嚴重不舒服,但見孩子不停的哭泣,只打電話通知家長帶孩子回家。而健康中心並沒有新生緊急連絡電話,該生卻能清楚的告知阿姨,並拿請假離校單給老師簽名,等待家長來帶回家。


不管孩子的情緒如何,害怕上學是事實,孩子不論是上幼稚園、小學,剛到新環境不免都有適應的問題,其中最常出現對於新環境陌生,而出現上學前哭鬧、恐懼不安而產生的「分離焦慮」,爸媽該如何協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,及早融入新環境呢?


一般而言,新生剛入學時,出現分離焦慮的時間普遍長達一至二週不等,而學校老師在剛入學的前一週,也會盡量討好孩子,讓孩子對新環境產生好感。


但是究竟要適應多久,因人而異,例如,有些孩子剛入學,對新環境充滿新鮮感,覺得新學校、新玩具很好玩,前兩週表現相當很好,但是當新鮮感減少,第二週或第三週開始要適應學校常規時,才會開始出現適應問題,開始出現不想上學、哭鬧等行為。


如何能讓孩子克服新學校的恐懼呢?


入學前,除了國小和幼稚園的作息不同,其銜接方式,可以預先準備,例如坐在位子上要四十分鐘,不可以隨意走動。


1. 家長應該在入學前常常帶著孩子到新的環境走一走!


2. 給孩子的心理建設是父母,應該告知孩子長大了可以克服很多事。


入學後,瞭解孩子的學校生活,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同,讓他不想上學的原因也不同。這時候其實是考驗爸媽平常夠不夠瞭解小孩,應該要花時間多和孩子溝通。


1、 善用聯絡簿


學校都會使用聯絡簿,除了交代學童回家功課及攜帶學用品外,爸媽在簽聯絡簿時,溝通時間就可以用上,可以趁機問問在學校的狀況,跟孩子的分享學習的點點滴滴。


 2、用功課表來瞭解學習狀況


功課表上通常會寫該日上的課程。爸媽可以詢問孩子在學校的上課活動或是下課時間,例如第一堂是國語、第二堂是英語,從中觀察孩子談論這些課程的反應,或許就可以發現孩子是學習,或是人際關係方面的情緒低落。藉由孩子的反應,就可以大約知道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在哪裡。


3.善意的跟老師做進一步的溝通


與學校老師討論孩子在學校的狀況,而老師也可以經由家長反應的問題,來協助孩子更快的融入環境。了解其原因可能是父母的因素,孩子在小時遭遇嚴重的害怕分離的恐懼心理所這成的。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oemi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